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发展回眸

  200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获得音像出版权,正式诞生于有着“世界水电之都”美誉的宜昌。2008年10月,三峡音像出版社获得电子出版权,2009年3月,正式更名为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同年7月,组建“宜昌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及经营模式开展出版经营活动。

  一、勇担使命,书写长江故事

  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发挥濒临长江的区位优势,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围绕“长江大保护”策划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宜昌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宜昌开展的‘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是一个好的探索,要坚持下去。”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即刻行动,勇担出版《生态小公民》系列读本的重任。

  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中国三峡出版社,同步组成编审专班;抽调骨干编辑分别担任幼儿版、小学版、中学版的责任编辑,牵头负责各方面的衔接和组织工作;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的全国一流插图师10多位,绘制精美插图近200幅;除了向国内外机构和作者购买图片版权外,动员宜昌多位摄影家拍摄“生态宜昌”,采用无人机在宜昌各地取景,在没有图片侵权的前提下提高读本图片质量。综合各方意见和建议,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对《生态小公民》进行了9轮编审、校对、加工、把关,确保出版一套高质量生态读本。

  《生态小公民》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向世界展示了宜昌的“生态小公民”教育。

  2021年,为响应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策划了《留住长江的微笑》大型公益纪录片项目,获得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该纪录片以长江大保护为背景,以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保护为主线,有效记录了长江大保护开展五年多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业村部以及沿江各省渔政主管部门、水生生物保护区主管部门、相关研究单位和以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和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及长江流域各地环保爱心保护人士在践行以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生态系统旗舰物种保护为抓手的长江大保护实践之路上的丰富故事和动人成果。纪录片团队已完成了从金沙江到上海的实景拍摄,预计2023年下半年面世。

  2022年,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背景,以融媒体出版的方式,策划了“‘鄂’和你——共护长江生态融媒出版项目”。该项目包括《长江生态保护之濒危鸟类图谱》《神农架濒危鸟类图谱》创作(由出版社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三峡大学生态学院、艺术学院合作共同完成),《生态小公民》(幼儿园版、小学、中学读本)重印,以及《长江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知道》出版。该项目有助于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生态保护知识在基层的传播,推动“长江大保护”深入持久。

  二、发挥优势,传播地域文化

  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立足于宜昌地域文化,围绕少数民族文化、三峡文化等内容推出大量精品出版物,促进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

  凸显荆楚文化特色、反映海峡两岸文化同源的黄梅戏传统剧目之一的《罗帕记》音像出版物,受到台湾同胞的好评。与三峡大学合作,十年磨一剑,于2020年出版了第一部反映三峡区域巴蜀、巴楚、三峡民间美术等方面的研究专著《三峡美术史》,获得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扶持。还有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文化项目《守艺人》,反映宜昌端午习俗等1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大片《宜昌记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目录集》等,以及一批反映地方绘画、书法、摄影、诗歌等艺术的作品《三峡墨潮》《百年峡江》《长江三峡古今大观》。这一系列图书不仅多层面、多视角反映和宣传宜昌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图书系列,而且还系统挖掘整理了宜昌的文化宝藏,为继承、开拓、创新宜昌文化,打造城市品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1年,围绕建党一百周年,抓住宜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特色,出版社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电从宜昌走向世界的巨大成就,策划推出了《百年峡江》《葛洲坝工程遗产》《葛洲坝工程记忆》等集中反映水电建设成就的系列出版项目,并获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扶持。

  2022年,在端午节前夕策划推出了“穿越时空的家书

  ——致2300年前的屈原”全球青少年作品征集活动,该活动由中国侨联领衔推动,中国日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成为走向世界宣传宜昌的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活动吸引了国外包括北美、欧洲、中亚、东南亚、日韩等30多个国家在华留学生纷纷参与,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包括台湾省在内的数十个省市青少年踊跃投稿,尤其大批本市学生及家长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屈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此次活动,既是宜昌城市品牌宣传的创新,更是地方党媒突破地域限制,创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宣传的成功探索。作品现已完成评审,优秀征文作品集将于2023年下半年出版。

  2023年,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根据省委宣传部指示精神,精心策划了《巴风楚韵——湖北少数民族音乐典藏》,成功申报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该项目拟通过音视频的方式,收集、整理、出版我省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打造湖北最权威的少数民族音乐专辑。该项目对于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示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宣传湖北地方文化有积极作用。

  三、服务大局,谋划主题出版

  近年来,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始终紧扣主题出版要求,不断加强策划、推出精品。

  紧抓国家主题出版要求和乡村振兴规划,围绕“基层出版需求在哪、我们发展障碍在哪、克服困难要做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乡镇村志出版市场,与各县市区档案部门合作,同时配齐市场管理和开发人员、外聘一批志书编撰和审核权威专家,从编写、把关、出版关键环节解决乡镇、村志书出版问题,受到基层热烈欢迎,充分展现了出版社的平台优势,也实现了业务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出了反映本地县市区扶贫成果的《攻坚》系列丛书;策划“时代家书”项目,推出《荣耀家风》《我的父亲母亲》两大样书;与宜昌市委政研室共同谋划,推出市委重要思想理论作品——《打破思想天花板》,该书发行进入湖北省“两会”会场;承担了宜昌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宜昌城史话》的出版任务。

  四、紧跟时代,探索数字出版

  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顺应时代发展,围绕数字出版、媒体融合,积极探索,主动作为。

  利用全媒体、大数据技术打造“湖北旅游名村”数字资源库,并将其应用于数字出版、媒体传播、互动营销、管理应用等方面,获得了湖北省数字出版专项资金支持。

  结合《湖北古镇》图书出版,精心打造《湖北古镇》出版数据库,受到了湖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成国,省政府参事、省文物局原局长沈海宁的高度评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湖北古镇》图书是湖北省第一部系统记述湖北古镇、古村、古民居的专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历史研究价值,并亲自为该书作序。

  自2007年成立以来,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始终坚持“立足宜昌、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经营理念,今后也将放宽眼界,不断革新,谋求发展,勤出好书,服务大众,以书为帆,做文明的摆渡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